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密》周六开机。首次大规模运用XR虚拟技术拍摄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密》。
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码》周六开机,首次采用XR虚拟技术进行大规模拍摄。
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密》将于10月18日开机。
中国日报10月16日电 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密》将于10月18日开机。该纪录片由民族和宗教专家全程参与,融入现代科技,全景式激活这座文化宫的千年记忆。
影片以真实游览路线为叙事脉络,解构了7个章节。观众可以跟随镜头的脚步一一欣赏白宫庭院中的重要壁画,探寻红宫塔的神秘与真诚。还可以沉浸在XR虚拟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中,“触摸”时间的痕迹。在砖石间,聆听金顶传来的空灵回音,感受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为进一步凸显布达拉宫的文化基因之美,纪录片特邀演员、歌手罗云熙担任旁白。他温柔而有力的声音讲述着这座文明宫殿跨越千年的历史故事。
在近日举行的观影会上,特邀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原主编、纪录片《布达拉宫:时空解码》主编王铁志等主创,迷谷相关负责人、总导演范德良、艺术总监姚琳、数字导演李真、纪录片主持人兼制片人等嘉宾主创 戴娆等齐聚一堂,探讨文化与科技在电影中的融合,畅谈电影的深度探索通过现代切割技术体现文化和艺术。
作为该片主编的王铁志表示,大型藏族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是“国家民委百个民族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的前两集获得了广泛好评。作为续集,《布达拉宫:时空解密》在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内容上,不仅呈现出很多新内容,而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藏族文化提供了专业的解读。它也适用于使用技术的新尝试。它采用XR虚拟制作和拍摄技术,再现布达拉宫的总体布局和内部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游览探索体验。
纪录片《初见红山布达拉宫》首集将开启首次探索之旅雪宫,从红山脚下出发,经过圆满会路,经过德阳沙广场,最后到达白宫门口。历史的注脚从这里开始,贯穿时空的密码也从这里破解。
解密一座宫殿,复兴千年文明。这一令人惊叹的作品背后是整个团队对文化卓越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技术研究。影片以突破性的视野和创新的技术揭开历史的面纱,将开放与未开放的领域深度融合,让文化??脉搏在真实与现实交融的叙事场域中跳动。
总导演范德良回忆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说最大的挑战可以追溯到工作的初始阶段。他透露,团队面临时间和内容布局的双重限制。一方面,需要通过智慧来完成hin 时间有限。一方面,看海量的资料来了解布达拉宫复杂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利用真实的游览路线也是创新点,因为叙事语境既是一种想法,也是一种约束。 “如何理清七章的主题,如何在逻辑上记不住内容的比例,使其不仅仅是快速游览。这些都是短时间内的巨大挑战。”
“所谓的艺术方法,确实是达到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艺术总监姚林从艺术风格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表示,新技术、视听的运用,首先是让观众理解,其次是理解,最后是共情。这就是纪录片想要通过艺术手段达到的效果。
数字总监李真在分享中强调了本片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本片是第一部中国第一部大规模使用XR虚拟技术的纪录片。为了高精度地呈现真实的画面,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控制系统,以毫米级控制隐藏开关。同时,利用自研算法完成数字资产片头的渲染和创作。还与国内高校合作修复布达拉宫壁画并制作AI动画,最终实现了逼真的视觉还原。
主持人兼制作人戴娆表示,他来拉萨近百次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探索宫殿整体空间结构的愿望,就像“盲人摸象”。创造这个时代主要就是为了弥补这个视角的缺失。团队选择以一条清晰的游览路线作为地标,引导观众明确自己在空间和历史节点中的位置。它不仅研究从建筑角度出发的结构,同时也考虑了大众性和实用性,旨在让每个观众都有适合明暗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正是这些通过科技复活的文明细节,构成了影片独特的美感。本周六起,《布达拉宫时空解码》将在咪咕视频、移动高清、米视界上线。
WS68F0BFDAA310C4DEEA5ECB54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0/16/ws68f0bfdaa310c4deea5ecb54.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